Friday, 20 October 2000

發現孩子的闪光点.

在英国一个名叫亚皮丹的博物馆中,有两幅藏画十分引人注目: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回圈图。这是一位名叫“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

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忽发奇想,要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怎样的。於是,他跟几个同学偷偷套住一只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一割离、观察。

校长得知后极为恼火,他想,这还了得,非给予处罚不可。因为这只狗正是校长家的,而且校长最喜欢狗。再说,万一被狗咬了怎么得了。校长的处罚决定出来了,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回圈图。

这实在是出人意料!

校长认为,孩子们的举动,是受好奇心驱使,而好奇心正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原动力。校长从麦克劳德的不当行为中看到了积极因素,所以,他采取了一个理智而又巧妙的处罚方法,既让麦克劳德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

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错了,决心改正错误。他接受处罚,认认真真地画了两幅图交给了老师。校长知道后觉得他画得很好,杀狗的事件就这么了结了。

在许多年之后,校长将他保存的这两幅图捐献给了博物馆,因为那时麦克劳德为这个国家更为他这个小学校长带来了巨大的荣耀。

麦克劳德果真没有辜负校长的一片苦心,他后成了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研究发现了治疗糖尿病人的胰岛素,而在此之前,人们还认为糖尿病是无药可治的。他因此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可以说,麦克劳德的成就,是与校长的苦心分不开的。

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不是采取粗暴批评的态度,而是采取辩,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善意地进行批评教育,很可能就是为孩子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成功的大门。这也许就是麦克劳德的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吧。

[鄧子老師的小故事]
 visits

Sunday, 9 July 2000

你懂得如何寫这个字嗎?

大家好~

再過几天我將会回kampung渡几天的假, 好久沒有在這個時候回去了.

不~不~ 应該說是, 自从我当个全职的补习老師以后,

就沒有再在這個時候回家乡了.

一方面是因为以往的我每一年都只放三天的年假 ,

另一面是高速公路很塞車.

我, 邓子, 天不怕, 地不怕, 最怕就是塞車.

每当我見到南北大道上那條綿綿数公里的車龙,

我的右腳就开始軟掉了. (有开長途車經歴的人应該知道我講甚麼的.)

今年的年假放比較久, 我大可以闪开塞車的高峰期,

悠悠閒閒的 以逛街的心情 回 kampung-loh~


一路上我会狂拍照, 到時有拍到好玩的東西,

我一定会放上來跟大家分享的. 期待嗎?

最后, 在享受年假之余, 請記得做我給的功課.

下星期开學的第一天, 我要收作業的loh~

沒有做作業的同學 , 邓子教你如何寫那个 "死" 字. 呵~

Sunday, 7 May 2000

一群乞丐入侵我们的家.part3

...................承 part 2 ...................

所以就归到另一个条件了; 「能力」. 也就是說;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对乞丐 施舍我们的「同情心、憐憫心」,再說明得更清楚一点, 那就是多数的人都「有錢」,亦即有多餘的所得來滿足「憐憫或惻隱之心」. (能力)

在馬來西亞民間依然弥漫著「做善事」的風气,或者也正是這里的人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德行善會有福報」的想法吧!诸如; 地震、風災,甚至个別家庭或个人遭遇不幸时,只要透过适当的管道(如甚麼大愛机构等等), 人民也都紛紛伸出援手(尤其是华人) . 这种种都是人民有著惻隱之心的证明.

我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來讲 ;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乞丐选择的地点是熙來攘往、人群众多之处,其收入相当可观,而行乞者的「机会成本」又几近於零,「无本生意」即便是有殺頭的风险都有人幹了,何況这种几乎毫无风险的行乞行为!

为甚麼那些中国丐帮 有权利 在馬來西亞予取予求 ?

依我说呀~ 發善心的人(给錢乞丐的人)沒有错, 反而是剽窃我们 “同情心、憐憫心”的乞丐郤罪该萬死. 這些假乞丐根本就是在 “利用” 你我的善良习性 及 憐憫之心, 而达到他賺錢的目的, 进一步削弱社会的善良风俗與道德价值观.

最后, 下次你再見到乞丐, 尤其是很像乞丐的乞丐, 一口流利华语的乞丐, 善心的你,除了有颗 “溫暖的心” 之外,是否更应该要有颗 “冷靜的头腦” 呢?

若洪七公若再生, 他当年努力推动的 “義” 那去了 ?

~完~

Saturday, 8 April 2000

一群乞丐入侵我们的家.part2

...........接上文 ............

現在让我们來看看以下的分析 ;

对 “乞丐現象” 的经濟学分析 ;

我看到这則新聞報導,
腦中立即浮現出1885年悠康(Simon Newcomb)
这位由天文学家改行为经濟学家的先生,
在那麼久远之前就以经濟学的供需原理 分析「乞食行为」之所以存在的情景。
总括一句話:有需求。

对乞丐有需求的情景是:看到路旁有人行乞,路过者就会掏錢施舍。


(这兩个年青小伙子还把石灰当骨灰,说要卖身葬母,乞讨回家乡的車錢)

一般上, 人们会对某种物品產生需求(想要买或吃或拥有某种东西的念头)会受到兩个主要條件的影响,一是「意願或偏好」, 二是「能力」。我们先來解释這兩个條件的意思 ;

1. 「意愿或偏好」; 比如说, 嘉敏生日, 心怡就 “想要” 买生日礼物给她. 让嘉敏高兴或有意图的使这份友谊增值. 这就是 “意愿” .

2. 「能力」; 这是时常發生错誤的經濟行为的主要因素. 试想想, 如果你一周只需要rm30的零用錢, 就夠你应付一个星期的基本消费, 诸如搭车吃饭电话卡… 如果你某一周, 无端端多了rm50(总数rm80)的錢. 你一定会把多余的錢, 花在不必要消费的地方. 如买一个LV包包给自己. 这就是 “能力” 的因素.

我再舉一个例子 ;   一个月薪賺rm5000的人, 其實一个月花費rm2000就足夠应付日常开销了. 可是因著他賺得多, 所以他又想要买新車又买新屋吃好的住好的…等等… 无端端创造出 不必要的消费项目. 当rm5000不足以应付他那些不必要的消费时, 他又要再忙著賺更多的錢. 如此周而复始 , 使到他终日为賺錢而忙. (其實这些都是不必要的.) 也就是說, 他的 “能力” 愈好, 用愈多錢.

那我们明白了这兩个基本的經濟學上的名詞「意願或偏好」, 「能力」后又如何呢? 好~我們回到 ”乞丐” 的问题上 ;

首先, 我想你我都应该不会 “喜歡乞丐” 吧?我的意思是, 應該不會看到乞丐就高興到好想给他錢 吧。(神經咩~有病呀~呵~)所以, 在經濟學的角度來讲, 促使我们給錢的原因应該不是「意愿或偏好」! (用消去法~)

------------ 接 part3 -------------------

Friday, 3 March 2000

一群乞丐入侵我们的家.part1

根据 射鵰英雄傳 的 記載 ,  洪七公所領導的丐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
依等级來分, 从最草根性的无袋弟子, 一袋,兩袋, … 到八袋, 九袋長老, 而洪幫主则是十袋.
以衣服的裝扮來分 ; 又可分为 淨衣派和污衣派, 各撑半边天. …

沒想到, 洪幫主傳位於黃蓉之后, 黃蓉一心輔佑她的靖哥哥.
从此丐幫大权旁落, 不只是打狗棍法失傳,
連丐帮当年大名鼎鼎, 有 “地下朝庭” 之稱的崇高地位,
也一起賠了给21世纪的乞丐 , 淪落至如此地步….

我們來看一則新聞  ;

马来西亚最近出现大量中国乞丐。他们乔装成各式各样的残障惨况,在各地的集市、食摊或大排档中心行乞。为了要钱,有的乞丐甚至抱着行人大腿不放。

这些中国“职业乞丐”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大量出现,毗邻首都吉隆坡的八打灵再也“为食街”地区尤其突出。他们一见食客掏钱付账,便立即冲上去缠着食客要钱。据马来西亚《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这些乞丐每天都有专门货车接送,他们约清晨7时抵达集市,中午离开。有的在乞讨时明明是靠滑板爬行,一旦离开市场后,却突然“行动自如”。

 
(这个乞丐夠可怕,直接跪在馬路中间要錢.真的是被他炸到~)

据当地媒体分析,中国职业乞丐来马乞讨,主要是看中马华人乐善好施,没有语言障碍(绝大多数华人可讲普通话),生活成本低,来钱容易。这些乞丐主要是凭为期一个月的旅游签证来马,一些人一天可以要到100马币(200元人民币),1个月下来就达3000马币,除去往返机票、签证和基本生活费等大约1500马币,一个月可净赚3000元人民币。据马来西亚最大中文媒体《星洲日报》7日报道,有些中国职业乞丐一天甚至可讨到300马币,不少乞丐都住酒店。报道提到一名64岁的女乞丐,手头现款多达9786马币,银行存款还有15千马币。

邓子曰 :

 想不到, 現代的乞丐帮主竟然具有国际思维, 还想要打入国际市場?! 真是利害.
不过骂归骂, 我們总不能吹吹水就算了~
好歹我们也是学过数学的人, 总是要从学理的角度來分析这个問题.

現在让我们來看看以下的分析 ;

对 “乞丐現象” 的经濟学分析 ;
.........................

Sunday, 16 January 2000

教育的盼望

感謝各位家長的支持與信任,讓我們全體老師*能盡心、盡力地教導及訓練你的孩子在化學、物理、數學和 簿記方面的應試能力和邏輯思維。

我們一向堅持一個信念: 沒有程度差的孩子, 只有學習態度軟弱的孩子。 只要孩子肯花時間在學業上,虛心的學習、積極的思考如何解決難題,我相信他的成績絕不止於此。

有感于此,鄧老師再次與各位家長分享兩段分別發生在1999年及2002年的親身經歷:

1999:

那年經歷"尊孔罷課風波"以后,我對教育失去了信心。從中學時期萌芽的教育理想瞬間破滅。十几年來我一直堅持的教育理念,在這短短的三天里, 灰飛煙滅......帶著沉重的心情,我毅然離開了學校。不必再面對校內的風風雨雨、 是是非非,倒也樂得清閒, 耳根請靜。 

       離職后, 偶還會和一些學生聯絡, 大家談談天。卸下老師與學生的面具后, 咱們倒也聊得輕松自在。有几位學生得知我還沒找到工作, 便要我替他們補習。我想想也好, 教育工作一直是我的第一志願,另一方面也樂得生活有一點點寄托。

       當時有一位初三的學生找我,一直被數學烤焦的他, 終于要面對統考了,不得己之下, 被迫要面對他人生最大的考驗。我還記得他的第一句話是:“老師, 我要學數學!” 我感受到他的決心,便留他下來。

他的數學基礎非常不好, 偶連四則運算都不太有把握,唯一的一點希望就是,他非常有決心。 同樣的一題, 我每一次檢查,都會發現他錯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無論做錯多少次,他還是重頭再做一遍。這樣的毅力和耐性是一般人少有的。

      3月中旬的期中考之后,有一天,他跑過來找我,我心里很奇怪:“這樣晚了, 還來幹嘛?” 低頭一望, 我見他手上有一份試卷. “哼~ 一定是烤焦了, 來向我忏悔。” 我心里這樣想著。

他很小心的把試卷拿給我,我隨手接了過來。
漫不經心的問道 :“ 几分 ?”

82 。” 他低著頭說。

我還以為听錯了,翻開他的考卷一看,真的是 82
“我第一次拿這種分數!” 他輕聲地說。

一股莫名的感動涌上我心頭, 他的努力終於有回報了
(但是,我怎能表現我柔情的一面呢?!)

                   我只是呵呵了兩聲,說道:“ 這種機會以后多得是!”

我偷偷的再翻開他的考卷,真的是 82

我一整晚睡不著.我想, 我知道我對教育的感動又回來了。

原來 教育還是有盼望的。

         2002 :

 “鄧老師,我女兒的數學很差, 每次考試只能考二 、 三十分, 平時又不做功課,在家里又懶,學校的功課又沒有交。 我打她罵她,她還是這個老樣子。再說, 她學校有甚麼功課我也不知道,每天翻她的書包也不是辦法,今天學校的老師又打電話來告訴我, 她又沒交作業。唉~我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辦好?”
         這是几年前一個真實的例子。這個學生現在已經中學畢業
了, 在國內一所學院繼續深造。

話說回頭,當我第一次見她的時候,她媽媽“拖”著她來找我。 她媽媽坐在面向大門的位置,她則坐在離媽媽兩個位子的另一張沙發上。她媽媽一直在數落她的不是,她低著的頭也一直沒有抬起來;而我則听著她媽媽如江河似的抱怨。 我喝過兩杯水后, 她媽媽仍然滔滔不絕的數落著。 當我把手上的杯子放回桌面,正想要倒第三杯水時,我看見她的雙手緊緊的握著, 右手手指深深的陷入左手的手背。“應該沒有她媽媽講的那么嚴重吧?”我心想。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時間給她。
第一次上課的氣氛竟是如此的糟糕……都己經是初二的學生了,還不太懂得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式,例如:題目若是 3x=6 ,她的下一步解法是 x = 6 - 3 !天哪!這是哪一國的數學解法啊? 我教了她很多次之后,她勉強記住了。 可是,下一題  2x – 1 = 5,她的解法是 x = 5 + 1 – 2 

        她的解法令我頭暈目眩,差點昏倒。 我耐著性子,先從一元一次方程式教起(以她學校的課程來說, 她應該是學二元一次方程式才是 ) 上過4次課以后,她算是有點進步, 不過當遇上這種題型 (3x+2)/3 = 5 ,她的下一步非常有意思: 3x/3 = 5 - 2 我不禁莞爾一笑,我想我停下腳步,好好地和她談一談了。

        几次談話之后,她重新拿起筆。 我不再重復教, 只叫她細心地把我之前教過的習題, 好好的看一遍,然后,由頭到尾自己再做一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极需耐心与毅力的工程)。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內,她重看也重做了4題一元一次方程式。限一次上課時,(儘管學校老師教的課程己經遠遠超越了我們)我還是要她重看、重做, 好不容易,她終于把所有的習題做完了。

       我出一道測試題給她,然后, 站在旁邊看她一步一步的做著, 每當她寫到她常犯錯誤的地方,她都遲疑很久,我只有在旁默默的等待--------等她下筆。 好不容易, 一道只有四個步驟的測試題做完了, 總共花了五分鐘。但是,她做對了!  “很好!有進步。” 我捉緊難得的機會,給她一個讚許。接下來的几道題目,她顯然比較能掌握解題的方法了, 而且,解題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我接下來再教她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她也學得很好,看得出來她比較有自信心了。可見,基礎必須打好,基礎打不好,根本無法學習更深的課程。

        對於前一位學生,我用的方法是糾正他、鼓勵他、給他學習上的成就感。我所重視的是學習態度上的改善,不只是分數有沒有提高。而家長能做到甚麼呢?我只是一個星期見你的孩子兩次面的補習老師,尚能注意到這一點。 身為孩子的父母,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比我多出許多倍,你是否知道孩子的興趣与能力?還有孩子軟弱的地方?
  
對於后一位學生,她原本是一個很沒有自信的小女孩,在家里常被爸媽罵,在學校就被老師罵。 雖然“罵”也是其中一種教養方法,然而, 除了“罵”之外,我們還能做些甚麼? 我想,給她一份尊重吧, 給她一個重拾信心的機會,讓她能自己站起來, 是不是更有意義呢?


[鄧子老師的小故事]
 vis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