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 November 2009

成熟的人vs有錢的人

成熟的人vs有錢的人


在網絡上時常看到/读到許多如何如何賺快錢, 或賺多多錢的广告.

一直以來都非常吸引著年輕人,最好是不用做事有錢拿的那种.

然而, 想要賺錢是好事,

但要事先扎穩自己的根基,多充實自己的信念,

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对錯的方式.

才不会被他人牵著鼻子走.

與其花時間在幻想著別人能賺多少多少錢,

不如想想辦法讓自己的內涵(趁年輕時), 如何變得多麼多麼的充實和有料.

人生變十年,初入社会的你不必急著變成有錢人,

而是該思考如何才能變成思考態度,待人處事都成熟的人.

這是至為重要的.

Sunday, 13 September 2009

了解网络世代的青少年

了解网络世代的青少年                                                                                           张忆家

        关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续前期,现在接着谈青少年朋友遇到同侪压力,及因 血气方刚,喜欢寻找刺激时该怎么办?

〖 同侪压力 〗

                  孩子在青少年阶段,胳膊都是往外弯的,朋友比家人重要多了,尤其是同年龄的朋友。他们常认为朋友比较了解自己,珍惜友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再加上一窝蜂的追随潮流、深怕赶不上的心态,同侪有的,他也要有。如果要他作些什么事情是朋友会讥笑的,说什么也不肯干。这种一个劲儿地要与朋友一样、深怕被他们拒绝的态度,几乎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如果父母在孩子迈入青春期前,不注重培养孩子对家里的向心力的话,在那个时期要扳回局面是嫌晚了些。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很紧密的话,在青少年期也不免碰到孩子只做朋友要他做的,不理会父母的想法的情形。在这个时候父母根本没法在每件事上都管孩子,只有选择一些重要的事情坚持不让孩子逾矩;父母管的越紧,恐怕孩子越不愿意听父母的话。

              其实大原则抓紧了,其余的小节不见得会影响全局。当然在这种时候,也不见得完全束手无策。青少年也许对自己的父母不理不睬、有时还有嫌恶的表情,但对其他的成人(教会的长辈、朋友的父母、亲戚、师长等)不见得会采取同样的态度,特别是双方(青少年与其它成人)因为没有以前互动的历史,青少年会觉得其它成人比自己的父母要明理、冷静、酷多了;其它成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还算彬彬有礼,没有见识过他发脾气、不高兴、自我中心的架势。

       外人与父母亲在面对青少年的期望上当然大不相同,他们要比父母亲容易接受青少年,是想当然耳的事。一些重要的议题也许可以由这些成人帮助父母亲与他们沟通,有点易子而教的味道。

当然理想的情况是这些成人与父母亲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有相当类似的地方。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状况好比车里的收音机,当收音机播到FM电台,开车经过隧道时,只听得一片呜呜声,让人好不厌烦,当然什么也听不到。但是如果转成AM,就可收到声波。出了隧道之后,FM可照常收到,就像青少年度过青春期之后,一切转回正常,与其它成人的沟通就好象是调到AM一样。

〖 寻找刺激 〗

                  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常抱怨无聊,对一些新奇的事物非常好奇,而且血气方刚、十分冲动,再加上朋友的怂恿,很可能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有的父母一看孩子变了,就立刻实施严格管制,结果孩子变本加厉,而且可能什么都不告诉父母。
在这种时候要先了解子女的心态打开沟通的管道比忙不迭地立下规矩要重要且有效得多了。不然的话,孩子表面顺着父母,一转身完全不是那回事,那就一点效果都没有了。

                针对青少年期间可能有的问题,应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对家庭有紧密的向心力与良好沟通、有正确的价值观念、辅导他们选择益友,同时培养他们有正当的休闲活动、兴趣与嗜好,这样做,孩子在青少年期比较不容易走错路。当然,如果可能的话,父母能够冷静,先找出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再想对策,青少年会比较容易开放些,不然的话根本没法与他们沟通。

       我们如果想要有一个很好的专业,得花许多时间来学习,并在尝试与错误当中继续不断的求进步。同理,要教出一个适应良好、健康快乐、并能发挥潜力的子女,父母必需精于管教子女的方法。然而,懂得为人父母之道,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父母需要多方学习、进修、了解子女的心理纔可能找到培养他们人生快乐成功的秘诀

〖 争当家作主 〗

       小孩子在还不会讲话的时候,就已经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许多时候当父母亲喂他喝奶,小少爷一不想吃了,就用舌头把奶瓶顶出来。到了两岁左右,就更会表达自己的主见。妈妈喂饭的时候,喜欢抢汤匙,叫他做什幺,动辙说""所以不是到了青春期才会反叛,而是这种反抗的现象越大越烈。每当父母亲立下一些规矩,孩子根本不睬,依然我行我素。父母一管教,孩子就使性子,哭闹起来,有的时候使得父母亲火气上升,于是大的骂、小的哭,搞得全家乌烟瘴气,大家都不高兴。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舍不得孩子哭,马上让孩子得逞,那就惨了。因为孩子立刻就知道用什幺方法使父母就范,久而久之,就变成孩子当家作主,父母得看孩子的脸色了。

                  有的时候,家长会问,如果在公众场合孩子因心意不能实现,大哭大闹,别人指指点点,让父母下不了台,那该怎幺办?如果能够立时离开现场,就算是为此多花些时间,也是值得的。因为孩子会知道自己的计谋不能得逞,而学会不再无理取闹。

                  当然孩子不见得会立刻放弃自己的行为模式,但是父母亲如果能一直以同样的行为来响应孩子的行为,孩子会渐渐放弃他的无理取闹,因为知道这样做没用。但是如果父母的行为前后不一致,或是父母的反应不同,那幺孩子一定会找出隙缝,继续演出闹剧,逼得父母投降。

                  为人父母当牢记
父母亲的权威并不因孩子的哭闹而有所影响,所定的规矩一定要执行,不然不如不定。孩子不守规矩,一定得尝一些后果(Consequences)。就好比上班迟到或开车拿罚单,怎幺向老板或警察求情、理论,一点也没用。但因为经历到行为的后果,这一来马上治好迟到或开车不守规矩的毛病。

同理可推,
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得面对一些后果,有的人喜欢说是处罚,其实不见得非处罚不可

       举例来说,爱吃零嘴不吃正餐的小孩,父母如果告诉孩子不吃完正餐,连零嘴都没。孩子到时推说吃不下饭,父母大可把饭菜收起来,也不给他其它东西吃,直到下一餐。任凭孩子不高兴、


使性子,不需要为此打骂、责罚、教训孩子,只要孩子知道父母会认真执行规矩,很快就会乖乖就范。最怕的是父母心存不舍,深怕饿着孩子。其实不立下规矩,孩子因随心所欲,当然不会哭,但以后哭的 可能就是父母亲自己了。L

〖 报复 〗

                我们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尊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父母管教严格,"打在儿身,疼在娘心",子女只会想到父母是为自己好。所谓的"虐待",根本不在子女的字典里;笔者曾与一些成年子女面谈,当他们说到父母的不是,甚至父母有些虐待的倾向时,许多人会因自己胆敢批评父母而觉得内疚,还有些人宁可背负情绪上由孩提时代带来的问题,而不愿对质父母当年的举动,更遑论当面与父母谈及他们给自己的伤害了。

                 没想到好不容易自己当了父母,反而得孝顺孩子,现在的父母辈仿佛是三明治的夹心层。可能说孝顺有些严重了,但是看孩子的脸色或想法讨好孩子却是常见的。

       导致这种行为的心理因素相当复杂,有可能是补偿自己当年不受重视的缺憾,或物质虽然丰富,但对孩子心灵世界缺乏了解,因此而引发的内疚感,以及文化的变迁、环境的影响等等。

               然而依从父母的模式,就算自己不小心伤了孩子的心,想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那有父母向孩子陪不是的道理?有的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反正自己只是无心的。但这一辈的孩子如果觉得
被父母伤害、不被尊重,会因此有时故意做一些事,或在人前讲些话让父母丢脸、下不了台,使得父母不但尴尬而且恼羞成怒。

      遇到这种状况,为人父母者要先明白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然而一般到了这个地步,父母大概已不容易平心静气面对甚或处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幺有这类问题的家庭,需要求助专业的协助了。


〖 显示自己的无能 〗

                 父母常脱不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而且有时把自己当年无法达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总要孩子比自己好。

       对孩子期望过高,让他们觉得仿佛在爬天梯,好不容易以为自己爬到顶端了,父母把底下的几层阶梯抽掉,往上挪,孩子又得辛辛苦苦的爬。久而久之,孩子知道再怎幺努力父母总是嫌他们不够好因此会故意不努力学业表现比实际能力还低希望父母萌生放弃逼他们要出人头地的念头,甚或绝望到不想管他们的地步。

      这些感觉其实是相当主观的,父母很可能不以为自己的要求高,但是当孩子的表现是太过低于他的能力时,父母就得想想看这是为什幺了。

      笔者在接触青少年个案时,常看到青少年其实耳聪目明,但是成绩一团糟;许多时候他们在小学时成绩好得不得了,但是一迈入中学,成绩如水银泻地,无法收拾。当然越大功课越难,但也不至于有这幺大的差距。那些以孩子的成绩来定义他们价值的父母,如果守成不变,孩子的表现会越来越糟,有些甚或在另类学校(Alternative School)学校读书,或者逃学、逃家。当孩子的表现到这般地步时,通常积习已久,需要专业的协助了。

(张忆家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州费城天普大学辅导心理学系,持有加州心理学执照。现于加州大都会州立医院担任临床心理辅导,主要治疗精神分裂、忧郁及躁郁等重症患者。并在洛杉矶开设心理治疗门诊,针对婚姻、家庭、亲子、忧郁、焦虑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

       继前几期的“令孩子反感的交易式沟通、“对孩子多说一些积极的话”  别让孩子把伤痕留在心底”  用同理心来倾听孩子诉说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艺术 还有,这一期月讯一口气把它全数刊登完的 了解网络时代的青少年,这一系列的亲子篇,己告一个段落。我不敢奢望这一系列的亲子篇能发挥多大的效用,只希望各位家长能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不只是衣食住行而己)孩子们能多多体谅父母亲的苦心,吾願足矣。J J J J J J






Sunday, 23 August 2009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艺术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艺术

某人曾在公开场合中说到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技巧;例如假日想上馆子打牙祭,我问 在场的父母们 是如何征询孩子的意见时,不少人的回答是:“你们想吃什么?”

我认为父母说这种话,是替自己找麻烦,因为意见一定很多,而且孩子们的主意常改变,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更有不同的意见,再加上自己和配偶的喜好,于是时常争执不下,甚至很难出门。即使决定了吃什么之后,仍会有人不高兴,因为他会想:“我为什么要被牺牲?”原本愉快的事反而弄得气氛不好。

     我的建议是 提出“有限度的选择”,比如说:“今天我们是 吃西餐 还是吃中餐 ?”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通常是两种选择的征询,顶多不超过三个。也许仍会有其他声音,只需温和而坚定地说:“这一次我们在这两者中选一,下一次以你的意见作为优先考虑,好吗?”如此,常可化解不必要的争执,而且愉快地出门用餐。何况,孩子也得学习,生活中我们常是没有太多的选择,不是吗?

     诸如前述的说话技巧,我常举例提供父母参考,可是有些父母的反应却是:“现在的父母真难做,连对孩子说话还要这么注意!”或者是“这样说话多痛苦!”其实,我所要强调的不只是说话的技巧,而是说话的态度。

           如果我们肯定民主教育的方式是对的,那么身为父母者就得学习尊重的态度和心平气和的对话,而且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能举一反三,而且内化 成自己说话时的特质。到那时,说话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成为一种艺术。说话并不难,说得让别人欣然接受,那就得费心思了。而且别忘了,自己的说话 不常 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吗?                    

 


        最近和几位家长聊起孩子的问题,我往往发觉一个共同的事实;当我们指责孩子的时候,郤忘了看看自己那里做得不正确。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of sawdust in your brother’s eye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plank in your own eye? LUKE 6:41。我无意指责家长们的不是,我只是想提供几位专家的意见给大家参考。 除了上几期的  ”令孩子反感的交易式沟通、“对孩子多说一些积极的话别让孩子把伤痕留在心底 用同理心来倾听孩子诉说 这一期的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艺术之外, 下回月讯还有了解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等等,希望在烦恼及无助的教养过程中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然而,这些都只是契子,如果你想要获得进一步的资讯,欢迎联络邓老师。 J ~

Sunday, 12 July 2009

用同理心来倾听孩子诉说

用同理心来倾听孩子诉说 -- 《打开孩子情绪的瓶塞》

  当孩子放学回到家,以很害怕的语气,向你报告一件事 :我今天在学校老师处罚……”身为父母的你会采取以下何种反应?
  
    第一种反应,大声责骂型 :为什么?是不是你不乖!
  
    第二种反应,不耐烦型 :我现在很忙,等一下再说。

 第三种反应,轻易打发掉型 :好了,不要难过,下次改进就是了。

    第四种反应:“看你的样子很伤心,愿不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是的!第四种反应就是 同理心的倾听 。

  通常,情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父母应运用“停、看、听”三部曲,来完成良好亲子沟通的乐章。所谓“停”;是暂时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注视对方,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接著的“看”;是仔细观察孩子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和语气、手势和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行为。 再来的“听”;是专心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以简短的语句,如“你觉得老师不公平”、“你很生气自己被冤枉”等,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反映和引导出来。

  也许孩子的行为确实有不对之处,不要急于批评和纠正。倾听反映之后,试着去接纳孩子如“我了解……”“我体会到……”。别担心孩子会误解你的意思,因为点头不表示赞同,接纳也不表示违反自己的立场。等孩子倾吐心声、情绪较平稳后,以柔和坚定的态度和孩子商讨解决之道如“有什么方法不再被处罚?”“以后如何改进?”等,激励孩子思考,帮助他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Sunday, 7 June 2009

别让孩子把伤痕埋在心底

别让孩子把伤痕埋在心底

        “我女儿昨天告诉我,她功课压力很大,觉得前途茫茫……”

  “我儿子在家常常一言不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知道在干嘛?”

  “我女儿埋怨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像同学×××,大家都喜欢她.

  “我孩子最近告诉我,他在班上人缘不好,大家都不理他,心里很难过.

  你碰过类似来自孩子的困扰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大多数孩子的情绪问题是生活周遭的一些人、事物造成他们挫折、不满等负向的想法或行为,而父母之所以有困扰亦因孩子这种情绪而产生,一方面是关心所导致的忧虑,另一方面是从自我想法出发,太快地把孩子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之故。
  
        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安慰、劝导、解释等,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没 有 同 理 孩 子 的 感 觉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些不如意,成人未尝不是如此。此刻最需要的是有人能了解,有人能倾听,有人能给予情感的接纳和支持,而不是太快、太早地提供意见,也不是一味地安抚、宽慰。

  引导孩子说出来吧!即使是哭出来,问题至少解决一大半,别让孩子把伤痕埋在心底,成为胸口永远的痛。


  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孩子在向父母倾吐后,不仅在情绪上雨过天晴,而且在想法上找到问题的原因,在行动上采取解决的办法。

Sunday, 3 May 2009

令孩子反感的交易式沟通

令孩子反感的交易式沟通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形式大致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可以发现父母与孩子常常有诸如此类的沟通:

*看看你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外面鬼混,每天三更半夜才回家,为什么不能早点回家呢?

*房间老是这么乱,什么时候整理?

*嘿,不要忘了喂小狗哦!

*学校作业做完了吗?不要老是要我提醒。

*吃完饭,碗筷要自己收,为什么总是要父母来做呢?
       
      然后,父母可以听到孩子的回答:“好啦,我会做!”“知道啦,真嗦!”“没问题,我会处理!”相信这样的亲子交谈大家并不陌生。

       父母与孩子为了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以一问一答的交谈方式,我们称之为“交易式沟通”。当然,父母与孩子生活,免不了会叮咛孩子这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与孩子间能建立良好与正向的亲子关系,这些事情的询问,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做较深入的沟通,亲子可以彼此分享感受、交换意见,从而发展出互重、互谅的关系,而不是造成令子女感到反感、厌恶的“交易式交谈”。


      虽然父母与子女沟通中,企图灌输孩子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但很不幸父母采取的方法,常常导致有碍于亲子沟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传统的角色,反而传递着令子女沮丧、受挫的讯息,那就是:孩子,你错了。很明显地,类似这样的沟通并不能为父母与孩子建立开放式、鼓励性的正向沟通,反而会扼杀孩子表达的勇气,剥夺孩子决定学习及负责任的行为等机会。

Tuesday, 3 March 2009

沒 有 自 信 的 孩 子 .

“鄧老師, 我女兒的數學很差. 每次考試只能考二 , 三十分. 平時又不做功課, 在家里又懶, 學校的功課又沒有交. 我打她罵她, 她還是這個死樣子. 再說, 她學校有甚麼功課我也不知道, 每天翻她的書包也不是辦法. 今天學校的老師又打電話來告訴我, 她又沒交作業. 唉~我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辦好?”
這是几年前的一個真實例子. 這個女生畢業后在國內繼續深造.

話說回頭, 當我第一次見她的時候, 她和她媽媽一起到我家里(當時我還在自己家里教補習). 她媽媽坐向大門的位置, 她則坐在離媽媽兩個位子的另一張沙發上. 媽媽一直在數落她的不是, 她的頭一直沒有抬起來過. 我在听, 很用心的在听. 我喝過兩杯水后, 她媽媽還在數. 當我把手上的杯子放回桌面, 正想要倒第三杯水時, 我看見她在交叉的雙手緊緊的握著, 右手手指深深的插入左手的手背. “還好吧~也許是她緊張而己” 我心想. 話雖如此, 我還是排了一個時間給她.

第一次上課時的氣氛竟是如此的糟榚. 都己經是初二的學生了, 竟然還不太懂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我舉一個例子: 題目是 3x = 6 , 她的下一步是 x = 6 - 3 . 天那, 這是那一國的數學. 我教了她很多次之后, 她算是暫時學會了. 可是下一題 2x+1=5, 她的下一步竟然是 x = 5 – 1 – 2 . 我出題時只不過多寫一個數字 “+1”. 她又不會做了. 我耐著性子, 先從一元一次方程式教起. 上過四次課以后, 她算是有點進步, 不過當遇上這種題型; (2x+1)/3=5 , 她的下一步非常有意思; 2x/3=5-1 . “呵~呵~~” 我干笑兩聲. 我停下腳步, 這時我認為我該認真的和她談一談了.
几番對話下來, 她再拿起筆. 我不再重復教, 只叫她細心的重看我之前教過的習題, 再由頭到尾重做一遍. 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內, 她重看也重做了四題一元一次方程式. 下一次上課時, (儘管學校老師的課程己經飛到老遠去了)我還是要她重看重做. 好不容易, 她做完了. 我出一道測試題給她, 我在旁邊看她一步一步的寫著, 每當她寫到她常犯錯誤的地方, 她都遲疑很久. 我只在旁默默的在等, 等她下筆. 好不容易, 一道只有四個步驟的測試題做完, 竟花了五分鐘. 而她 , 竟然做對了. “很好!有進步.” 我捉緊緊得的機會, 給她一個稱讚. 接下來的几道題, 她比較能掌握如何解題了, 所花的時間也愈來愈短. 我接下來再教她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解法, 她愈學愈好, 愈來愈有信心.

在這個故事里, 我們能看到甚麼? “信心”吧! 她是一個很沒有自信的小女孩, 在家里常被爸媽罵, 在學校里常被老師罵, 在補習時常被補習老師罵. 我在這里并不是說不可以罵小孩, 我的意思是 “罵” 是這麼多種教養方法的其中一種, 而且還要因材施 “罵”(依不一樣的人, 罵的程度深淺不一樣). 我們能做的是甚麼? 給她一份尊重, 給她一個重拾信心的機會. 最近吉隆坡四所獨中都快要考試了. 就有學生問我 : “老師, 如果我這次考不及格怎麼辦? 你會不會罵我?” 雖然我們還是得尊重學校的考試制度, 不過針對以上這個問題, 我試著用另一個故事說明.

在某小學, 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生寫字其醜無比. 寫華文字像甲骨文, 寫馬來文字像蝌斗文. 令很多老師都很頭痛. 打手心, 打屁股, 罰抄寫, 罰留堂, 跪石頭…諸等嚴刑都用儘了, 就是沒有辦法改過這個小孩的字體. 甚至有一位老師, 還拿起他的簿子和班上字體最美的同學比較. 更過份的老師竟然點名這個小孩到黑板上寫字, 為的就是要讓全班同學嘲笑他. 班上沒有同學要和他玩, 沒有同學要和他坐, 沒有同學要理他. 就連排隊時, 后面的同學都站得遠遠的, 距離他有四五步之遙. 這種情況維持了半年之久, 有一位新來的老師看見了這種情況.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 新來的老師坐在 上體育課時獨自一個人呆呆的站在足球場旁用羨幕的眼神望著同學在踢球的小孩身邊. “喂~要去踢球嗎?” 小孩搖了搖頭. “你叫甚麼名字?” 新來的老師問道. 小孩拿起樹枝在地上寫自己的名字. 新來的老師花了很大的功夫才認出小孩所寫的字體. “噢~你就是XX . 你寫的字體很特別. 可以教老師怎樣寫嗎?” 小孩用懷疑的眼光望著這位新來的老師 . “怎麼他不會罵我?!” “是這樣子寫的嗎?”老師一邊問一邊試著學小孩在甲骨文. 小孩更懷疑了: “怎麼會有老師對我寫的字體有興趣?” …不一會, 老師對小孩說 : “你寫的字體很有趣, 每一筆劃都與別人不同. 但是這種字體只有你看得懂, 那不是很可惜嗎?” 小孩似懂非懂的看著這位見解獨到的老師. “你要不要試下寫一個別人看得懂的字體給老師看?” 小孩慢慢的伸出樹枝, 很用力 ,很認真的寫上自己的大名, 雖然還是歪歪斜斜,至少是比較能看懂了. “這是你覺得最美的字體了嗎?” 老師再次跟小孩確認. “嗯!” 小孩很不好意思的頭低低. “那好~! 以后你就用這種字體來寫字, okay?”
小孩得到了鼓勵, 以后的作業他都非常用心的在寫. 過不了多久, 他不再因字體太醜而受罰了.

我假設同學們都是用功, 肯替自己的前途負責儘力去做好每一件事的人. 那只要他們肯用最認真的態度去應付這次的期中考, 那身為老師的我, 就只能從欣賞和鼓勵的角度來看待他們期中考的成績了. 你說不是嗎?

Saturday, 28 February 2009

到 現 在 , 他 還 搞 不 清 楚 重 點 .

很 難 過 ~

今 天 sms 去 " 殺 " 了 几 個 考 完 試 就 不 來 上 課 的 學 生 .
就 是 ; Pei Ying , Hui Sin , Wen Ni ,Clindon Siow 和 卓仁軒 .

每 個 禮 拜 都 有 不 同 的 几 個 人 有 不 同 的 理 由 缺 席 ,
你 的 缺 席 造 成 整 個 班 的 進 度 被 你 拖 慢 了 .
如 果 我 下 次 重 教 一 次 , 又 照 成 " 鼓 勵 " 你 更 容 易 缺 席 (反正老師會重教) .
如 果 我 不 重 教 , 你 又 瞪 疑 問 的 眼 睛 望 著 我 . 醬 辛 苦 干 嘛 ?

我 不 如 只 保 留 那 几 個 懂 得 珍 惜 , 不 輕 易 缺 席 的 那 些 學 生 就 好 了 .
(還剩6個月就考spm了, 我們還有高二上半本+高二下一本, 共一本半的課本章节還沒有教)

p.s. 剛 剛 卓 仁 軒 sms 給 我 : " 老 師, 對 不 起 , 我 忘 了 sms 給 你 . 對 不 起 . "
我 暈 ~ sms 給 我 , 向 我 請 假 , 是 我 的 底 線 . 我 要 的 , 不 是 sms 給 我 ,
而 是 要 你 來 上 我 的 課 .
如 果 去 玩 還 比 來 上 課 重 要 的 話 , 那 . . . 你 安 心 去 玩 吧 (以后都不用來了) .
到 現 在 , 他 還 搞 不 清 楚 重 點 .


[鄧子老師的小故事]
 visits